牙疼不是病,疼起來要人命。沒有科技加持的古代,牙疼就更慘了。有些歷史人物表面風光,背后卻牙疼得想要打滾。
1、國內篇
史上記載第一個拔牙的名人,是東晉名臣溫嶠。這位老兄曾平定王敦之亂,打了不少勝仗。但是這樣的狠人,也頂不住牙疼。他終于疼得受不了了,就讓醫生幫他拔了牙。
沒想到醫生比狠人還多一點,是個“狼人”,在沒有麻醉、消毒和止血手段的情況下,還是幫他拔了牙。結果溫嶠傷口感染,誘發中風死了。
拔牙風險這么高,不少人就選擇了保守治療。比如著名詩人杜甫,不僅常常憂國憂民,也憂慮自己的牙齒。杜甫曾和好友贊公和尚一起逛街買房,但是杜甫非常挑剔,選了半天沒有中意的。
后來他就寫了一首詩,再次邀請和尚去看房。
《寄贊上人》:當期塞雨干,宿昔齒疾瘳。
該什么時候去呢?杜甫淡淡地說,等熬到牙疼好了就去。杜甫這邊忍得辛苦,字樂天的白居易,遇到牙疼也樂天不起來了。他只能躺在床上,一躺就躺了三天,等著老婆煎藥給自己吃。中間頂多是寫寫詩句抒發下怨念,轉移下自己的注意。
《病中贈南鄰覓酒》:頭痛牙疼三日臥,妻看煎藥婢來扶。
不愧是唐詩,描述牙疼都這么浪漫,明朝的就很直白了。當牙疼找上明朝文人吳儼,他就用最樸實的語言,講出了最真實的感受。
《齒落》:齒落竟何悲,不落亦何喜。但愿不腫痛,叫號動鄰里。
可以說描寫得十分接地氣了。讓人深深感受到了牙疼的威力。從這些名人的例子可見,古代牙疼常用的療法有:喝藥,死撐。但不是所有牙疼都能熬過去的,所以有時需要更強大的治療方法——補牙和拔牙。比如東漢張仲景,就提出過補蛀牙的方法:
《金匱要略》:以雄黃、葶藶,上二味,末之,取臘日豬脂溶,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,點藥烙之。雄黃加熱氧化后,生成三氧化二砷,俗稱砒霜,可以有效殺病菌和神經。
2、國外篇
外國人才也很多,中世紀的理發師傅Tony,不僅是理發高手,同時兼任外科醫生,以及牙科專家等數職。拔牙的重任,自然就落在了他們的身上。
所以在當時的理發店,人們可以享受理發、放血、拔牙一條龍服務,非常劃算。詳情可以參考下圖。
隨著時代的進步,阿拉伯人總結東西方所長,提出一套拔牙方法。
先用尖刀分離牙齒和牙齦,再用手或鉗子輕輕搖動牙齒,最后用強力的鉗子將其拔出,可以說比較先進了。
但是有必要重新再提醒一下,古代基本是沒有麻醉措施的。
所以在這種情況下,中外各國各文明,不約而同達成共識:
不到萬不得已,絕對不要拔牙。
3、現代篇
但其實當牙齒出現一定問題時,就必須得拔除,否則會讓牙齒更糟糕。
感謝現在進入了舒適拔牙時代,笑氧鎮靜這種技術能夠實現無感拔牙,還能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保持清醒、舒適、放松的狀態。
在笑氧鎮靜下拔牙的舒適度怎么樣?來看“某乎”用戶的回答。
看完這些體驗,真是心疼溫嶠一秒鐘......